翻页   夜间
墨染书院 > 五代:从围殴黄巢开始 > 第一百六十四章 多事之秋
 
  但是此唐已非彼唐,为了彰显自己的合法性,李存勖追加自己的曾祖(李执宜)、祖父(李国昌)、父亲(李克用)三人位皇帝,与唐高祖、唐太宗、唐懿宗、唐昭宗并列为七庙,来进行祭祀。
这样一来,自己的祖上也与李渊、李世民这些人扯上关系了,毕竟大家都在一个庙堂里接受祭奠嘛,一个屋檐下,难道还能是两家人不成?
封完了死人就要封活人,李存勖封自己的生母曹夫人为太后,嫡母刘夫人为太妃。
这个册封不和规矩,因为生你的人不重要,嫡亲的才重要,太后的名位应该给刘氏,太妃的位子给曹氏才对。
李存勖表示啥规矩不规矩的,自己喜欢最重要,要不说这个孩子孝顺呢,祖宗规矩都不重要,我尽孝最重要。
这个册封一下来,太妃就要去跟太后请安。刘氏就落落大方地去了,曹氏却扭扭捏捏羞得满脸通红。
不红不行啊,想当年李克用专宠的可是刘氏啊,就是因为刘氏无子,所以才向自己的老公进言,把曹氏给扶上了位,成为刘氏之下的第一人。
现在李存勖这孩子不懂事,非要把“第一人”前面的“刘氏之下”给去掉,这不是忘恩负义白眼狼吗!
曹氏羞得无地自容,刘氏却走上前来说了一句话:
“愿吾儿享国久长,吾辈获没于地,园陵有主,余何足言!”
这句话归结起来就一句:大家好才是真的好。
是啊,都是一家人,欢欢乐乐过日子最重要,啥太后太妃的,争来争去有用吗?
通透啊,就这一句话,刘氏、曹氏两姐妹关系更好了。
爹爹、娘亲都封了,再封百官,百官封了以后应该安排后宫才是。李存勖不想这么早安排,他要急着打仗,就这样,李存勖的唐朝建立了。
为了区别于之前的那个唐,我们称这个为后唐。
当然,这是后世的划分。
在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后唐就是大唐的延续,中间的朱温奸贼建立的后梁只不过是个小插曲,跟武则天建立的大周差不多,根本不入流,上不了台面。
直到宋朝建立,才把后梁这个朝廷的地位合法化,单列为一个朝代,五代十国这段历史时期的称谓也就由此而来。
李存勖的后唐疆域还是蛮广阔的,当时的辖区有魏博、成德、义武、横海、幽州、大同、振武、雁门、河东、河中、晋绛、安国、昭义等十三个节镇、五十个州。基本上黄河以北都是他的地盘,可见李存勖这些年的仗没有白打。
既然李存勖称帝了,后梁和后唐同时并存,两个朝廷,这说不过去啊。
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,两个皇帝肯定要打架,而且必须是你死我活。
接下来,李存勖灭梁的行动开始了。
在灭梁之前,他碰上事儿了,而且这事儿还不止一个。
首先,昭义节度使叛变了。然后,卫州失守了。
昭义节度使以前是猛将李嗣昭,李嗣昭在镇州城下战死了,李存勖就让对方的孩子们护送父亲的遗体到晋阳去安葬。
孩子们不听,不去晋阳,非要去潞州。
按说人死了,葬在晋阳是很风光的事情,毕竟这里是晋国都城,你去潞州干啥呢。
不干啥。去晋阳是为死人考虑,而去潞州是为活人着想。
当时李嗣昭有七子,让这些人去了晋阳,那么昭义节度使有可能就会改派别人去担任。
而你直接去了潞州,昭义节度使的位子就还是自己家的,晋王李存勖不好意思再派人来,即便是派了人过来也可以赶回去。
武夫的思想就这么蛮横、狂野。
李嗣昭这七子里面最能闹的就是李继韬,把老爷子的遗体运回潞州就是这个人的主意。
李存勖一看,我让你去晋阳,你偏要到潞州,感情我说话不好使啊。
不好使就要搞你人,李存勖派弟弟李存渥带人去追,追了半天追上了,追上了就开始劝,劝不管用就要动刀子。
最想动刀子的人是李嗣昭的儿子们,他们跃跃欲试,想要把李存渥的脑袋留下来。
李存渥看着对方能吃人的眼睛,吓坏了,屁滚尿流跑了回去。
李存勖正在忙着打仗,不想节外生枝,也就默许了对方的做法。
结果,李继韬到了潞州之后,把节度使的第一顺位继承人、自己的哥哥李继俦给关了起来,自领了军权,向李存勖汇报。
李存勖没办法,只能任命他为节度留后,但却把藩镇的名字改了一下下,昭义改成了安义。
意思很明白,位子可以给你,你给我安分一点,不然小心挨揍!
挨揍是必然的,因为李继韬不安分。不安分也是必然的,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太出格了。
现在是李存勖忙着打仗,腾不出手来收拾自己,等他腾出手来之后呢?
跟李存勖干仗自己肯定不够斤两,那就找有斤两的人来帮忙。
现在谁最有斤两?大梁!
这时候恰恰赶上李存勖登基称帝,大置百官,把昭义的监军张居翰、节度判官任圜都调到魏州去了。
李继韬更加惶恐,在弟弟李继远和手下人的劝说下,派使者到大梁去请降。
大梁的朱友贞最近被李存勖打得鼻青脸肿,还一直找不回场子来,现在对方的安义留后竟然来投降,多好的事儿呢!
朱友贞真是高兴坏了,给安义藩镇又改了个名字,改成了匡义(可以理解成匡扶正义,当然朱友贞代表正义),任命李继韬为匡义节度使,还加了一个同平章事(宰相)的虚衔。
这个任命很给力,本着投桃报李的心思,李继韬送了两个儿子到朱友贞那里去做人质。
傍上了朱友贞的大腿还不够,李继韬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,发展还要靠自己的道理,他仗义疏财,招募天下勇士。
勇士里面有一个狠人,尧山人,郭威。这家伙是后周的建立者,受到李继韬赏识,留在以后细说。
李继韬一投降,惹恼了一个人,这个人是泽州守将裴约。当时安义藩镇主要的辖区也就是泽潞二州,李继韬带着潞州投降了大梁,裴约不干,人家就是跟着晋国一条路走到黑,你能咋地。
李继韬不敢咋地,大梁的猛将董璋带兵过来了,干啥呢,打泽州。
打就打呗,谁怕谁呢,双方大打出手,昏天黑地,很是热闹。
这边打得不可开交,后唐的卫州又出事儿了。
卫州刺史是李存儒,这个名是李存勖赐给他的,凭什么赐他名字呢,倒不是这个人很能打,而是因为他很会唱戏。
李存勖的两大爱好就是打架唱戏,对上一个,你就发达了,所以说李存儒就坐上了卫州刺史的位子。
李存儒这个名字还蛮好听,但提到他的原名落差可就大了,叫杨婆儿。
杨婆儿的家长当年是本着什么样的心态为儿子取的这个名字,我们无从得知,但这个人现在所做的事儿,跟这个本名还是十分应景的。
杨婆儿,不好意思,是李存儒,他唱戏很厉害,做官就不咋地了。估计是之前穷疯了,在担任了卫州刺史之后,这家伙竭尽全力只做一件事——敛财。
怎么敛呢,向百姓敛,向官兵敛,向豪门大户去敛,总之不管你有钱没钱,只要归我管,我都要敛。
好吧,算你狠!
李存儒的敛财工作开展的卓有成效,卫州城内军民数量锐减,毕竟民不与官斗,惹不起我们还躲不起吗?能把安土重迁的百姓逼成这样,李存儒真是“好样儿的”!
不仅百姓被逼走了,后来官兵也被逼走了!
士兵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拼命为的是啥,不就是为了拿军饷养家吗,但李存儒这个李扒皮连军饷都贪,话说你贪也可以,好歹给士兵这些苦哈哈们留点啊,他不但一点都不留,还回过头来找士兵要钱。
我的乖乖,贪污贪到这个程度,真是登峰造极。
没办法了,士兵也懒得造反,纷纷找个机会跑掉了。
现在的卫州是百姓流离,士兵逃散,危如垒卵了。
若李存儒在晋国腹地哪个城市里这么瞎折腾估计也没事儿,问题是他折腾的地方在卫州,这可是对梁战争的前线。
你既然这么爱折腾,那就别怪梁军来找麻烦。
找麻烦的梁兵由庄宅使段凝和步军都指挥使张朗带领,这两个人带兵都不咋地,充其量也就是二三流的货色,但现在攻打一个卫州,这种货色也就足够了。
梁军趁夜渡河,奇袭卫州。
卫州守军都跑得差不多了,没跑的也没心思打仗,稍作抵抗就四散逃跑了。第二天清晨,卫州城破,李存儒被抓。
卫州被打下来了,这给了连年只打败仗不打胜仗的梁军以很大鼓励。接下来梁将戴思远又和段凝一起,攻陷了卫州周边的淇门、共城、新乡等地。
这样一来澶州以西,相州以南的土地又都被大梁收购了回去。
这还不算,晋军的三分之一的战略物资都存储在这些地方,梁军打下土地的同时,还赚了个盆满钵满。
更为可怕的是,通过这一连番的胜仗,梁军“恐晋症”逐渐减轻,他们找回了自信,找回了勇气,大家一致认为晋军也就那回事儿,打他个小舅子!
李存儒,你害人不浅啊!
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
西边潞州反叛,南边卫州失守,北边的契丹又不老实,开始起兵犯境了。
契丹人不好打发,李存勖只能派老将李存审到幽州去坐镇。当时李存审已经生病,这老爷子也硬气,硬撑着赶到了北边。
接下来就是打仗,你来我往,来了个持久战。幽州粮食不够,只能从南边往北边运,一番折腾下来,损耗无算,运了半天,幽州城内的粮食也就勉强够吃半年的。
对于李存勖来说,这真是多事之秋啊。自己这里刚一登基,烦心的事儿就都来了,难道天意不在我身上?
一考虑到这里,李存勖就十分丧气。
然而,在这最关键的时刻,破局的人就来了。
这个人叫做卢顺密。 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